
時代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小人物故事,反映出人心、道德和年邁父母的失落感。被公認為是小津的最高傑作,也是歷史上十部最優秀的電影之一。
最後,小姑感嘆道:「人生真是令人失望呢。」溫婉的二嫂,靜靜地對小姑說:「是的,一點也不錯。」「人都是會變的,會從這個家庭離開,不管你喜不喜歡。我也一樣的。」
語調既無悲劇,也無抗爭,帶出了無可奈何的哀愁。這就是結束了吧,人終究還是得一個人面對孤獨與死亡。人生就是離家、結婚、退休、死亡的動線,這幾乎是小津千篇一律的主題。

導演:小津安二郎
演員:笠智眾、東山榮子、原節子
這是現代小說與電影這堂課開學第一部關於現代主義的電影,老師讓我們欣賞一部早期還是黑白片的電影。 當電影一開始放映,真的就像電視上看的那種阿公跟阿嬤那種時代才有的黑白片,真的很稀奇。 老師ㄧ直介紹這部片子是一位有名的導演—小津安二郎 拍的電影,也是現在許多知名導演所崇拜的導演,這部片子更可以詮釋他拍片的手法與風格。
耳朵在聽眼睛在看,老實說,一開始真的昰看不出這部電影超級棒的地方,整個畫面跟人物都看起來有點死板,尤其是那對老夫妻在整理行李要出發到東京的時候。 這樣跟在電影院看到的大螢幕電影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,沒有什麼特寫的拍攝技巧,整部電影都是平平的,真的好平凡。
眼睛看到他們坐車到東京去找他們的子女,耳朵也聽到老師正說到小津安二郎這部片的特色,而我就是在看一部不同於好萊鎢那些商業導演所拍的電影。 我一開始看到的都是小津安二郎不同於其他導演的拍攝手法,單純就是在講一個故事,一個讓你不會在一開始就有什麼悸動的電影。 這種感覺很像是在看舞台劇,不同的是在看舞台劇會有特別的音效、燈光,影像是彩色的。 但是,這部電影的畫面看起是很近的,很像就發生在你旁邊的事,很少會有上下跳動的畫面,但可以看到畫面中的人物都是一直走來走去(當他媳婦忙進忙出的在打掃)。 看到後面,可以看到劇中大兒子跟女兒都忙著過自己的生活,對於好久才見面的父母卻覺得麻煩時,真的會跟著劇情走。
慢慢的欣賞這部片,越來越來發現小津安二郎的厲害。 小津安二郎在作品裡很少發現他有在強調任何的見解,讓看電影的人想像空間變的更大。 看這部電影,很多情況就跟現實的社會很像,對於生活在這個現實社會的我,看了《東京物語》真的有很多想法。 電影的劇情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背景下,很多人在被戰爭迫害後,為了生活下去必須要有更進一步的生活品質,很多小孩離鄉背井到大都市工作,還要面對大都市社會競爭的壓力,人心開始起了變化。 這也跟現在的台灣一樣許多居住在鄉下地方的人,他們考慮到在鄉下賺的薪水有限,無法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,一一為了所謂的理想離鄉背景到城市工作,也是同樣丟下在家鄉年邁的父母。 很多社會問題產生,新聞越來越多獨居老人被遺棄,甚至還有小孩去打拼失敗,還回來花光父母的老本。 當初的孝心,為了讓生活更好離鄉背景去打拼,那些稱說希望讓父母過好日子的人,到最後很多都變這樣。 當然,也是有例外的。
而這就是社會的演變,很多時候你也不能說子女不孝,有的還是父母要小孩外出去賺錢的。《東京物語》讓我有很多感觸,看到人會生老病死,人是現實、自私的,卻也有人是重感情、有情有義、會去珍惜的(像他那個失去丈夫的媳婦)。
父母親想要的也許並不是兒女金錢上的資助,而是他們可以常相左右。 我也是一個離鄉背井的遊子,類似的場景似乎在小津安二郎拍攝的六十年後的同樣上演,看似孤獨的老人們滿心期待兒女的功成名就,去到繁華都市的兒女家卻又得不到忙碌兒女溫馨的接待。 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,我媽也曾這樣跟我說:『我最高興的事:「就是在四處各地工作的兒女,這個時候大家可以聚在一起!」』 看了《東京物語》之後,我媽說的話一直迴盪在我的耳邊,平常不常回家的我,是不是也如同那些忙碌的兒女一般,終生汲汲營營卻忘了生命的本質是什麼? 飲水要思源,吃果子也要拜樹頭——感恩的重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