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魯閣事件
由於太魯閣人聚居的立霧溪,木瓜溪流域一帶,蘊藏豐富林礦資源,日人佔領台灣後 頻頻攏絡漢人通事和太魯閣人,然而,1896年時十二月駐守新城的分遺隊一名士兵 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,引起太魯閣諸社普遍憤慨,在漢人通事李阿龍協助策劃下,由 赫赫斯社的頭目哈鹿。 那威和玻士林社頭目率領各社壯丁,將十三名日軍官兵全數 消滅的新城事件,也埋下一場長達十八年的反日霸權的抗爭。

花蓮新城天主堂,是當年日軍為紀念新城事件喪生日軍所興建神社的遺址地,庭園相當典雅,不管前來追憶新城事件,或是單純來此賞景閒座,都讓人感覺舒適。(圖:陳志東攝影)
日方一度對太魯閣族人採取睢撫策略,然而因日人逐漸擴大採樟區域,侵入太魯閣族人的生存領域,流血衝突時起。
1906年八月一日即是最嚴重的一次襲殺花蓮港支 廳長大山十郎,賀田組員工及腦丁等三十六名日本人的威里事件,這個事件震驚日 本當局,也使日本決心痛懲凶手。暗中積極布署,實施更周全的封鎖。
"理蕃"五計畫
即是日人為討伐太魯閣人所展開的軍事行動。首先,籌措龐大經費修築第一條益勇線,以便封鎖並孤立太魯閣,拒絕其日用品交換,縮小其生存空間。之後又陸續修築巴扥蘭,七腳川及得其黎等益勇線,並深入山區調查其居現況,繪測部落分布圖,在多年精密部屬下。
1914年五嶽,在台灣總督左九間馬太親自督軍下,發動大規模"太魯閣征伐軍事行動",以將近兩萬人兵力對付只有三名可戰壯丁的太魯閣人,經歷兩個多月,最後太魯閣人在彈盡糧絕下,被迫繳械投降。
蘇花古道,昔稱的後山北路,也是花蓮人心中的洄瀾北路,開築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六年歷史。洄瀾北路全程就是一頁血淚斑斑的後山開發史和族群變遷史,有許多歷史人物的圖像不應該被遺忘,是這一份人文摺頁最想表達的生命情感。希望藉著洄瀾北路歷史事件的重現,讓花蓮人感受到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靈動生命,更熱愛珍惜這片可愛的鄉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